“探花”一词来源于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它与“花”其实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按照历史记载,最初在唐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中取得第三名的考生会被皇帝授予“探花”之衔,而这个称号并不是因为跟花有什么实际联系,而是因为“探”字在当时有探讨、调查、了解的意思,皇帝希望“探花”能够有博闻强识,通晓经史,能够参与国家大政。因此,“探花”并非与花有直接联系,而是代表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考生。
福利:2024年毕业生及准备创业的人群,可以免费获取商道资源网部分创业资源(网址https://wz.yingyanwk.com)
客服连接:shen1318387
"探花"这一称呼起源于唐代,南宋末年正式定名。最初,"探花"和名次无关,仅是与科举考试的活动有关。当时,科举考取成功的新进士在喜庆之余,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因为科举发榜的时间是在春季,而这时正值杏花怒放,人们便称杏花为"及第花",把新进士组织的宴游称为"杏园探花宴"。确定宴游时间后,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出两名最年轻的,让他们担任"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负责采摘都城中的各种早春鲜花,并和其他进士比赛。最先采摘到牡丹、芍药等名花的新科进士取得胜利,如果"探花郎"不胜,则会受到一些处罚。而当时的"探花郎"只是一个戏称。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殿试成为了一个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考试。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这一考试,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在北宋年间,殿试规则是钦点进士一甲中的三个人,规定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和第三名则被称为榜眼。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在榜上,状元的姓名居中,而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别靠在左右两侧,就像人体的两只眼睛一样。在皇帝面前,状元站在前面,而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列在两侧,也就好像两只眼睛的位置一样。
在北宋后期,为了对殿试中的第二和第三名进士做出区别,人们开始将第二名称为榜眼,并开始使用唐代的"探花郎"一词来指代第三名。然而,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第三名进士被称为进士一甲第三名。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才正式成为殿试第三名进士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