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盘山记

2024年4月20日18:13:59505

题记:

当一个人犯了错误却不愿改正,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才是最糟糕的情况。相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改正,是最值得称赞的行为。

乾隆皇帝坐在金銮殿上时,可能有些犹豫,因为他决定干的事情有些冒险。他要向全国道歉,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最终,他决定在摩崖石刻上承认错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件事。

游盘山记

福利:2024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免费获取学科资源网部分学习资源(网址https://www.yingyanwk.com)。

乾隆,原名爱新觉罗·弘历,是一位清朝的皇帝,于1711年出生在北京的雍亲王府。据说他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五岁开始接受宫廷文化的熏陶,能够过目成诵。康熙一次到访雍亲王府时,第一次见到他的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只有十岁,康熙对他感到又惊又爱,觉得他与其他孙子相比简直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于是他下令将弘历带到宫中抚养,并亲自教授他。康熙是清朝的一位伟大皇帝,当时年轻的天子玄烨!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在位61年,他建立了清朝兴盛的基础,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还御制《道德经讲义序》……

乾隆帝是弘历的名号,他出生于雍正年间并在其父亲的指导下成长。作为雍正帝的儿子,弘历受益于自己父亲的教导,而不愧是名副其实的皇太子。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展现了他仁爱的一面,这些给了弘历深刻的印象。尽管雍正帝并非完人,曾经有过不少过失,但弘历同样也有自己的过错。然而,考虑功过之间的比较,弘历的一生仍然堪称成功。在他父亲雍正帝去世后的九月初三,弘历登基于太和殿,即位为乾隆帝。

当一个混蛋皇帝并不困难,但当一个优秀皇帝却很有挑战性。乾隆作为一个皇帝,其责任重大,因为他具有远大的思想和抱负。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曾多次对宋仁宗赵祯说:跟着你干活真累,还不如我当年在安徽老家做个农民。干完活后枕着锄头就能安心睡觉,这远胜过你整天守在龙床上。

即便是大人物,也会找时间调整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人喜欢去一直去一趟,那就是蓟县田盘。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习惯受到了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启发。

自两晋时期以后,骈文风气逐渐盛行,形式主义抬头,文风偏向于追求华丽的修辞和空洞的文辞,内容大多流于表面的风雅之情。直到唐代中叶,河南的韩愈和山西的柳宗元联手倡导古文运动,提倡用散文写作,这使得散文逐渐取代了骈文的地位。

韩愈在好友李愿隐居时写下长诗《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并在诗前加了一个序,《送李愿归盘谷序》作为说明写诗的原因。虽然长诗没有广为流传,但诗前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却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篇文章融合了散文的章法和气势,与当时的东汉文风大不相同。就连狂放的苏东坡也称赞这篇文章,而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认为,除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晋代就没有好文章。他甚至表示唐代也只有韩愈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称得上是文章。这篇序文影响至今,甚至连想要达到他的水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韩愈写得太好了。

游盘山记

自唐朝以来,《送李愿归盘谷序》对很多文人墨客、高官显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影响力延续至弘历这样骨子里仍带有文人情怀的人。

1742年,乾隆再次来到这里,住在了天成寺。清晨起来,他打开窗子环顾四周,五彩朝霞流动。身处此景,让他感到十分宽慰,也让他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就在这一刻,他不经意地写下了以下几句诗:

清晨朝霞映云霄,
心隐忧愁莫再拗。
寺外风光眼底现,
平静心境任随逍遥。

窗外霞光映照,身处山巅之颠。抽空吟诗,景物宛若往昔秋……

这是关于乾隆的《游盘山记》。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乾隆先后登上了盘山32次,但后来却很少去了。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发现自己找错了韩愈文中盘谷的真正位置,而之前却“题诗每举韩李事,连篇累牍填书箱”。

乾隆在读书时意识到,盘谷既然在“太行之阳”,就不应该在河北蓟县。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他让当时的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前往济源实地考察。结果,阿思哈找到了李愿墓,以及韩愈诗中提到的燕川、枋口、天井、白水等地名,并在盘谷发现了元明以来的摩崖石刻。在当时的历史中,这些发现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听了阿思哈将摩崖石刻拓下并上报的考察结果后,感慨万千。他意识到自己写了很多文章,却没有人指出地点错误的问题。于是他写下了《济源盘谷考证》,强调“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这一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乾隆皇帝充分展现了一位庄重且谦卑的态度。他通过谈及自己在阅读和论述事物时的错误态度,以此警示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误解。为了推动使臣工和百姓都养成务实、求真的良好习惯,乾隆在文末强调,希望在河南济源和河北蓟县田盘两地将这篇文章刻在石壁上,以示坚定的立场,以便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在河南省济源市东北部的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海拔300多米高的茶壶龛上,刻有乾隆御书的《济源盘谷考证》,全文390多字,字体巨大,而且笔力雄健,结体流畅。这部作品是乾隆传世书法中非常难得的鸿篇巨制。

乾隆在完成《济源盘谷考证》之后,依然不能平静。他写下了一首长诗《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其中指出社会上充斥着太多的垃圾书,阅读时应具备解读精神,不应轻易盲从。他认为做事也是如此,否则将招致讥笑,而他自己正是这一现象的活生生的例子。面对纷繁的心情,乾隆将《送李愿归盘谷序》重新抄写了一遍,连同长诗一同刻在石碑上,并将其立于盘谷口的盘谷寺御碑亭内。

在乾隆的一生中,这并不是他唯一的一次写检讨。在他71岁时,还曾写下《知过论》,为自己大兴土木而内疚。他认为:对于自己的错误,不知道是小事,但要是明知错误却不改正,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才是最大的错误。

在乾隆当皇帝的60年间,他实行了“宽严相济”的政策,整顿了吏治,厘定了各项典章制度;同时也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中国人口增长了一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三分之一;乾隆还重视了保存和发展文化,编撰了《四库全书》,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等书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标志着中国的领土实现了完整。

近年来,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内地大受欢迎,该片通过展现台湾社会的故事,阐述了“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电影的名字源自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周处被乡里视为和大蛟、白额虎齐名的三害,周处在消灭蛟和虎后,才意识到自己才是最受乡里关注的“害”,因此他选择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在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他率兵西征羌人,并在次年春在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身后被追赠平西将军,并被赐予孝侯的封号。

游盘山记

在《左传》中也有一则关于认错并改正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灵公行事残暴,百姓苦不堪言,臣下士季毅然进谏。灵公听后表示道歉:“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一定会改正。”士季听了很高兴地对他说:“你不必太自责,人谁不犯错呢?认识到错误并能够改正才是最重要的。”

很可惜,晋灵公并没有兑现诺言,继续残暴行径,最终遭人刺杀,给后人留下了“晋灵公不君”的笑谈。

网上报名
  •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354383606@qq.com删除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zxbmw.cn/?p=5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