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
回乡微调研让我陷入了思考和忧虑之中。
福利:2024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免费获取学科资源网部分学习资源(网址https://www.yingyanwk.com)。
李超
我所在的家乡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中部,辖4区2县6市,2021年全市实现GDP7010.6亿元,增长9.7%,经济发展较好,属新晋二线城市。今年春节期间,我回老家的村庄拜年,在走亲访友、走家串户中,发现了一个让人略带忧伤、令人深思的问题:老家的村庄正在日渐消逝。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围炉夜话”、“餐桌访谈”等方式,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了解。
这个村庄慢慢地变得衰败了。
我的老家是一个位于市区城郊约20公里处的村庄,这个村庄在80、90年代的时候,有超过千人的户籍人口,土地平整,居住集中,经济相对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大村。然而,在我外出求学、工作的近20年间,村庄的人口越来越少,村庄也变得越来越小。这个曾经繁荣的村庄如今已经多年未见新房起,也难得见到村里迎亲取新娘,成为城市化大潮中一个日益衰落的村庄的缩影。
年轻人成了稀缺资源。由于距离市区并不遥远,大部分村里的年轻人通过考学、务工等方式都选择了离开村庄,融入城市生活,而不再留在村里生活。而那些愿意留在村里的人,多数是年龄较大,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年人。甚至有一些60后的老人也想留下来,却因为需要进城照顾子女的孩子而无法留下。这种留守村民的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农民们开始逐渐放弃种粮食,这是因为种粮成本上升,粮价低迷,加上临近的寿光蔬菜基地以及村民间普遍存在的观念:“种蔬菜比种粮食更有利”,“种一季粮食不如打几天工”,“只要种一些口粮够吃就行了”。
村里小学生如今越来越少,曾经有过丰富教学资源的乡村小学如今连一个班级都凑不满。村民普遍认为教学质量下降,担忧孩子们无法考上大学,于是纷纷选择让孩子到城里读书。同时,村干部的后继无人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年轻人少,即便有一些青壮年也都忙于谋生,无暇顾及村务。现任的村支书年逾六旬,已经连续担任近20年,村里无人可接班。
消逝的人口去了哪?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村庄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那么,离开的人们都去了哪里呢?村里的人有自己的答案。“受教育送走的一批”。村庄历来重视教育,在解放前就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改革开放后,全村陆续有100多名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当地工作,他们主要前往北京、上海、济南和青岛。“外出务工的一部分”。由于村庄靠近城区,年轻人们都外出到城市谋生。起初,他们主要从事装修工、建筑工作,后来经营饭店或从事贸易的人也增加了,现在甚至有些人成为了身价不菲的老板。“进城置业的一部分”。十年前,娶妻必须在村里盖新房,近年来房价水涨船高,城区的住房已经成为了娶妻的“必备条件”了。村民们说:“在城里买了房并不一定能娶到妻子,但如果不买房肯定娶不到妻子”。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理念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像你的故乡这样一个地处山东经济较强城市,位于城乡结合部且早就实现了脱贫的村庄来说,乡村振兴之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除了顺应城市化趋势、走特色化农业和集约化生产道路外,还应当实现“人”、“地”、“产”三者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重塑宜居宜业新农村 “高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趋向向往地势较高的生活区域。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村庄乃至乡镇的没落和消失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留住一部分年轻人;而要留住这些年轻人,就必须改变过去几千年的传统村庄形态,全面重构农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产业布局,从而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高地”。近年来,山东等一些发达县市针对分散且逐渐萎缩的自然村实施了合村并居措施,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不少问题和争议。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通过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设计建设一个中心村并合并周边村落,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提升各方面效益,同时有助于实现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因此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合理选择。当然,在这一进程中,必须保留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避免“消灭农村”、简单以城镇取代农村、以楼房取代村庄的情况发生。
提倡土地集约经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推广土地入股和“反租倒包”等做法。通过合理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作物,开展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举例来说,潍坊市临朐县通过组织城郊农户集中种植樱桃,统一购销,每户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种植不减少。
——“深耕产业,产业链条赋能。”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链,从地域特色、绿色生态、数字农业等方面全面塑造农村发展新优势。应用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推进要素配置变革,实现消费端和生产端的无缝对接;并且通过绿色生态赋能加速产品质量变革,推动农产品生产向精细化和品质化方向转变。综合运用各种新方式新手段,重塑农村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外出的路上,我发现原来上学时的必经之地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座由十几栋楼房组成的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村民告诉我,这是一个新建的社区,由附近的四个村庄拆迁合并而成。他们说:“村里人都搬到楼上去了,听说我们村也在规划之内,过几年也要上楼了。农村人住不惯楼房,有很多不方便……不过,那是另外的问题了,至少年轻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