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月季
就像广告、电影等符号文本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意图一样,有些符号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却会故意颠倒其原意。发送者会故意破坏意图的明确性,使得符号文本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接收者难以立刻完全理解文本的意义,这种情况符合皮尔斯所说的符号无限衍义状态,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福利:2024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免费获取学科资源网部分学习资源(网址https://www.yingyanwk.com)。
各种艺术文本中最常见的是现代派诗歌,它们试图以各种手法颠覆传统的写作规则,制造陌生化效应,以此让意义不那么明显直接地呈现,从而让读者可以无限延伸解读的可能性。美国著名诗人爱德华·E. 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就擅长在他的诗歌中进行独特的语言实验,同时他还是一位画家,注重诗歌的视觉艺术效果。以下是他的一首小诗:
loneliness(a leaf falls)
卡明斯的创作初读时可能难以理解,实际上这首小诗是将“A Leaf Falls”(一片树叶飘落了)这句话嵌入了“Loneliness”(孤独)这个英文单词中。他在形式上将四个词垂直排列,创造出一种树叶向下飘 落的视觉艺术效果。
在艺术文本中,特别是现代先锋艺术和实验艺术文本,作者常常通过破坏意图的固定性和超越接收者的解读经验来尽量扩散文本的意义。
1926年,比利时著名画家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创作了名画《图像的叛逆》。这幅画中有一只写实风格的烟斗,画面并不出奇,但在烟斗的下方却写着一行字:这不是一只烟斗。这种图像和语言之间的悖谬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图像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知。
福柯在马格利特去世一年后写了一篇长文《这不是一只烟斗》,文中探讨了马格利特作品的独特之处。他指出,在马格利特的画作中,艺术与文字不再相互绑定,观众能够更专注地感受画作本身。马格利特以“这不是一只烟斗”这样的语言来解构文字,并表达了作品只是烟斗的象征而非实物。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作品与其所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幅画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指向具体实物,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展现独特的存在意义。
马格利特在几年后对他的这幅画进行了一些修改,将原来的“烟斗”置于一个画框中,摆放在画架上,并在画中的左上方漂浮着另一只一模一样的烟斗。这幅画命名为《双重之谜》。马格利特在这幅画中进一步展现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们的心灵喜欢尚未被认知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