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泥土,讲台“生风”——记2022“贵阳好老师”、清镇市王庄小学常务副校长姚如喜
来源:贵阳市教育局
清镇市王庄小学,一个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的地方,山风时常拂过这里。孤灯冷影中,有这样一名教师,视生如子、视校为家,把自己的所知所得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他就是王庄小学常务副校长——姚如喜。当大山里孩子荒芜的心灵在召唤时,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王庄乡,从王庄洛阳希望小学再到王庄小学,他始终把爱投入给学生。
学生上学路上的“助力者”
1997年,20岁的姚如喜成为王庄洛阳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开启从教生涯。一天,当听说洛阳村大寨组的吴英同学因交不起书学费即将辍学时,忙碌了一天的他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地直奔大寨吴家。家长无奈地说:“姚老师,我是想让她上学,可我们现在手中没有一分钱呐。”他说:“没关系,只要你让她上学就行。”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不但给吴英买了书包和学习用品,还给她交了学杂费。
无独有偶,当张云飞、蒋友红面临辍学时,他同样也伸出了援助之手。1999至2000的两年时间里,他用工资为困难学生交纳各种费用580多元,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三百余元。“我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个聪明的孩子,因为经济问题阻断了受教育的路。”姚如喜说。
有时候,姚如喜还化身同学们的专职“司机”。平时,在王庄乡小坡、铧口、岩头上的学生,一般会乘乡间小客车上学,有时因手中没钱坐车时,姚如喜开着私家车来到了他们的身边,招呼同学们上车,拴好安全带,送他们回家。家长们听说后,便按客运价10元一人的价格送来了运费,可他说什么也不要。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上班开车从白鹅寨经过,与这里的学生们约定每天在寨子路口等候。他的上班车,也成了学生们的上学车。
育人育德的“践行者”
“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要有所作为。教师要在教育事业的领域有所作为,教师的人生才有味道”。姚如喜一直以此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箴言。他认为,一名教师仅仅关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抓好教学质量也是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姚如喜总是喜欢探索打造各式各样学生喜欢的课堂,并在《科学导报》的教学研究上发表了《浅谈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机教学”处理》,总结经验,破解教学困境,提升自身执教能力。当他成为一名校长,推门听课成为了他的日常,亲身感悟课堂氛围,检验教师备课成果,不断提升课堂的质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每年的3月5日,姚如喜会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到社区助人为乐。家住洛阳希望小学附近的罗家田村村民王龙兵,双腿残疾,长年累月都是在轮椅上度过,姚如喜便带领学生为残疾人挑水、洗衣服、打扫周围的环境卫生;罗家田村后坝组还有好几户空巢老人,每月姚如喜都要带上学生为空巢老人讲讲故事,让老人们不再孤单、不再为生活困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为敬老院打扫环境卫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及孝敬老人的感恩情怀,他躬耕践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发展的“管理者”
作为校长,姚如喜始终把王庄小学的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挂在心上。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经过多方奔走,2018年6月,他协调红星发展进出口有限公司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90套、为王庄小学捐赠远程教学视频设备系统一套、学生公寓床上用品三件套100套;2018年12月,协调上海宗胤有限公司为34名留守儿童每人捐赠1000元;2019年5月,联系民建贵阳市委为学校捐赠图书1万多册。
一名校长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姚如喜总结——陪伴是最好的方式。每个早晨,他总是早早来到学校巡视校园,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课后服务、阳光体育活动中,只要有时间,他的身影从不缺席。课余时间,他一有空就在操场上与学生聊天,询问学生学习状况,生活是否需要帮助。2019年9月,他被清镇市委、清镇市政府评为“优秀校长”。
“姚老师,快来我家吃饭!”“姚老师,这有些核桃您带回去吃吧!”这个暑假,姚如喜正奔走在家访的路上,这一串串纯朴的声音总是传入耳中,让他心里变得暖洋洋。25年里,面对荣誉,姚如喜不骄不躁,依然埋头苦干,仍然保持着那份春蚕般的精神——俯下身,了解学生所想;静下心,倾听家长心声;扎下根,点亮农村教育!
◆贵阳市教育融媒体中心记者 钱 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